梳理過去的消費觀,開啟自主理財的第一步。

 梳理過去的消費觀,開啟自主理財的第一步。

 

自從三年前寫了自我挑戰不買衣服的文章,我幾乎沒再買什麼衣服了。超過1095個日子,無法清楚算出一共購買幾件衣服,但一定不超過10件。不過如果認為我從此拒絕消費,那就誤會了。我絕對不是個反對消費文化的人,妝點生活、打點行頭,好好對待自己,好好經營日常,滿足又安穩,比什麼都來的重要。近幾年,YOLO(You Only Live Once)風潮的流行,不正是鼓勵大家做自己嗎?,一輩子只有一次,貼合自己的心聲,走在以「滿足」為名的座標,才能通往屬於自己的理想境地。

不過,擁有滿足感有很多種方法;消費行為,肯定是,但卻不全然是,怎麼說呢?

若要完全排除消費,那你勢必要有能力與決心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,不倚賴社會系統的供給,上從食物原料,下至水電資源都得自行涉略,過得原始天然又接地氣,一肩擔起獵人、農夫、廚師、水電工、建築工人、理髮師、製皂師傅等林林總總的多功角色,還要能適應離群生活,沒有網路、沒有社群、沒有Google、沒有 FB,遑論Line與Netflix。沒有消費,就沒有現代(網路)文明的一切,就算城市便利的象徵7-11開到你家隔壁,也是與你無關。

消費主義的存在,本質上是讓人與人之間能互利合作。

經濟學教授在第一堂課,會花一節課的時間解釋「比較利益」的原理與重要性,生產上的任何一方都能獲取相對利益,每個人提供自己在行的服務與產品,與另一方交換他所能給予的事物,彼此互利又有效率,用貿易(消費)換取最大利益。

以原理來說,進行消費對大眾生活是有利的,但為什麼消費過後的我們,並沒有感到內心盈滿?或者說,會有購物的快感,但無法持久?

因為長期以來,臺灣的消費文化告訴我們能「隨性地」、「恣意的」花錢是個人生活水準、經濟水準的展現。受到廣告行銷、社群網紅的洗腦與灌輸,我們自然而然對各式各樣的商品產生「欲望」,透過獲取,得到自我滿足。

這方面社會學家也提出「符號消費」的概念,意指除了購買生活產品的「機能」與「用途」以外,我們往往受商品所呈現的美學、意義、價值、風格所吸引,透過購入獲得心理上的滿足,因此每一個商品在消費者眼裡彷彿一個個的符號,我們所購買的是象徵性的符號內涵。

簡而言之,消費的行為不如你以為的理性與簡單,如果要進行個人理財計畫或是加入斷捨離的行列,思考自己的消費觀絕對是開始的第一步!

經過這三年「有意識的」的自我消費訓練,為自己建立了五個消費觀:

第一:資源有限,消費控管,實現節流:拒絕非理性的購物行為,修正隨意消費的態度,才能有效進行理財的節流。

第二:不盲從消費,不跳入打折陷阱:消費最怕購買過多不必要的商品,不僅傷荷包也佔空間,週年慶或購物狂潮基本上與我無關,折扣活動如果你仔細注意,會發現一年四季都在舉行,不用為錯過而懊惱!

第三:向投資自己的消費Say Yes:加值自己的消費,一律無條件通過,因為加值自己永遠是最好的投資。

第三:設定好預計退休年紀與必備退休金:我們總有一天會退休,及早面對,才能早點準備,設定好退休年紀以及需要的退休金,可以有效降低非理性消費行為。

第四:對財富規劃/消費行為越有意識,生活越自由:談論理想生活,經濟是必不可少的考量因素,想要過上越自由的人生,排除不必要的消費是種自律的表現。

養成新的習慣需要一段時間的發酵,建立新的消費觀也是一樣,但如果你跟我一樣,對理想生活有嚮往,趁疫情期間都關在家裡,好好梳理自己的消費態度吧!

 

 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